【工业互联网世界网讯】3年打基础,5年见成效。自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文件》)以来,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明确至本世纪中叶的长远规划,更开辟了中国工业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发展热潮。
当前,工业互联网浪潮已席卷千行百业,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日前,赛迪顾问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中心分析师薛涵予在接受“工业互联网世界”与《通信产业报》全媒体采访时表示,近五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融合创新应用持续拓展,产业创新生态不断壮大,进入快速成长期。一是工业互联网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工业互联网的政策体系已经实现国家、地方、产业集群等不同层次主体的全覆盖,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实践不断深化。垂直行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面向特定场景的系统解决方案持续涌现。北京、广东、山东和长三角区域发展高地显现并差异化发展,联动协同、产业集聚不断深入。三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平台商业模式逐渐清晰,多层次、系统化的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双跨”平台成为厂商重点关注赛道。
《指导意见》在发布之时就明确了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的主要任务并部署相关重点工程。薛涵予表示,五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显著,部分重点任务和工程成果超出预期,网络基础、平台中枢、数据要素、安全保障作用进一步显现,在政策导向、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应用创新等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为工业互联网进入垂直深耕、快速增长的新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薛涵予也向记者表示,我国工业互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关键技术有待提高等问题。与此同时,国内工业互联网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技术上“不到位”、产品上“不成熟”、市场上“不规则”,仍需进一步完善发展。
在薛涵予看来,现阶段国内工业互联网发展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核心技术积累不足,平台发展遭遇困境。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产业基础薄弱,同时,中国高端工业软件市场份额较小,核心技术自研能力有待提升。二是生态体系尚不完善,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目前,国内工业互联网市场长期被西门子、GE、施耐德等国外龙头占据,国内工业互联网厂商缺少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市场存在杂而散乱的问题,资源共享与整合能力有待提升。三是人才供需结构失衡。工业互联网体系庞大,架构复杂,涉及学科广泛,行业人才需要具备模型算法沉淀、工业PaaS搭建、平台二次开发等一体化综合能力,相关人才供给量少,人才培养存在周期长、难度大的问题。
针对现阶段发展问题,薛涵予也给出相应建议:一是建议加强工业软件技术路径规划,联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展开推动工业软件核心技术攻关。整合国内产学研用优质资源,在超算、异构数据处理等领域完善国内企业、高校及研究院所的协同合作机制,切实加强工业软件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的研发设计攻关,研发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计算等工具软件,着力突破高端工业软件的一些技术研发困境,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王牌”产品。二是建议加强开源社区建设,引导工业自动化企业开发各类标准兼容、协议转换的技术,实现工业数据在多源设备、异构系统之间的有序流动,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开放开发工具、知识组件、算法组件,构建开放共享、在平台接口、网络连接、数据标准、信息安全等方面达成共识,实现参与者之间的“互联互通”,创新活跃的生态。三是支持打造工业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开展多层次人才培训、宣贯推广和应用实践,培育工业互联网领域复合型人才。鼓励各高校与科研机构积极参加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建设,优化科技转化体系,加快高效成果转化速度,促进行业发展。